100%

卷十九

  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二种泽泻《本经》,酸恶附蔛草《唐本》羊蹄《本经》酸模《日华》,牛舌、麕舌、蛇舌附龙舌草《纲目》菖蒲《本经》白昌《别录》香蒲、蒲黄《本经》菰《别录》苦草《纲目》水萍《本经》蘋《吴普》萍蓬草《拾遗》,即水粟莕菜《唐本》莼《别录》水藻《纲目》海藻《本经》海蕴《拾遗》海带《嘉祐》昆布《别录》越王余算《拾遗》石帆《日华》上附方旧四十九,新六十九。

  《本草纲目》草部第十九卷

  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二种

  泽泻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水泻《本经》鹄泻《本经》及泻《别录》蕍音俞芒芋《本经》禹孙〔时珍曰〕去水曰泻,如泽水之泻也。禹能治水,故曰禹孙。余未详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泽泻生汝南池泽。

  五月采叶,八月采根,九月采实,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汝南郡属豫州。今近道亦有,不堪用。惟用汉中、南郑、青州、代州者。形大而长,尾间必有两歧为好。

  此物易朽蠹,常须密藏之。

  丛生浅水中,叶狭而长。

  〔恭曰〕

  今汝南不复采,惟以泾州、华州者为善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山东、河、陕、江、淮亦有之,汉中者为佳。

  春生苗,多在浅水中。叶似牛舌,独茎而长。秋时开白花,作丛似谷精草。

  秋末采根暴干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不计多少,细锉,酒浸一宿,取出暴干,任用。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咸。〔权曰〕苦。〔‘元素’曰〕甘,平,沉而降,阴也。〔‘杲’曰〕甘、咸,寒,降,阴也。〔好古曰〕阴中微阳。

  入足太阳、少阴经。

  〔扁鹊曰〕多服,病人眼。

  〔之才曰〕畏海蛤、文蛤。

  【主治】风寒湿痹,乳难,养五脏,益气力,肥健,消水。

  久服,耳目聪明,不饥延年,轻身面生光,能行水上。《本经》。补虚损五劳,除五脏痞满,起阴气,止泄精消渴淋沥,逐膀胱三焦停水。《别录》。主肾虚精自出,治五淋,利膀胱热,宣通水道。甄权。主头旋耳虚鸣,筋骨挛缩,通小肠,止尿血,主难产,补女人血海,令人有子。《大明》。入肾经,去旧水,养新水,利小便,消肿胀,渗泄止渴。元素。去脬中留垢,心下水痞。李杲。渗湿热,行痰饮,止呕吐泻痢,疝痛脚气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颂曰〕《素问》治酒风身热汗出,用泽泻、术;《深师方》治支饮,亦用泽泻、术,但煮法小别尔。

  张仲景治杂病,心下有支饮苦冒,有泽泻汤,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、五苓散辈,皆用泽泻,行利停水,为最要药。

  〔‘元素’曰〕泽泻乃除湿之圣药,入肾经,治小便淋沥,去阴间汗。

  无此疾服之,令人目盲。

  〔宗奭曰〕泽泻长于行水。张仲景治水蓄渴烦,小便不利,或吐或泻,五苓散主之,方用泽泻,故知其长于行水。

  《本草》引扁鹊云:多服病人眼。诚为行去其水也。凡服泽泻散人,未有不小便多者。小便既多,肾气焉得复实?今人止泄精,多不敢用之。

  仲景八味丸用之者,亦不过引接桂、附等,归就肾经,别无他意。

  〔好古曰〕《本经》云久服明目,扁鹊云多服昏目,何也?易老云:去脬中留垢,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也。泻伏水,去留垢,故明目;小便利,肾气虚,故昏目。

  〔王履曰〕寇宗奭之说,王好古韪之。窃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,余药佐之,非止补血,兼补气也,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也。地黄、山茱萸、茯苓、牡丹皮皆肾经之药,附子、官桂乃右肾命门之药,皆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。则八味丸之用此,盖取其泻肾邪,养五脏,益气力,起阴气,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已。虽能泻肾,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,则亦不能泻矣。

  〔时珍曰〕泽泻气平,味甘而淡。淡能渗泄,气味俱薄,所以利水而泄下。

  脾胃有湿热,则头重而目昏耳鸣。

  泽泻渗去其湿,则热亦随去,而土气得令,清气上行,天气明爽,故泽泻有养五脏、益气力、治头旋、聪明耳目之功。

  若久服,则降令太过,清气不升,真阴潜耗,安得不目昏耶?仲景地黄丸用茯苓、泽泻者,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,非引接也。

  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,邪去则补药得力,一辟一阖,此乃玄妙。后世不知此理,专一于补,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也。

  【正误】〔弘景曰〕《仙经》服食断谷皆用之。亦云身轻,能步行水上。〔颂曰〕仙方亦单服泽泻一物,捣筛取末,水调,日分服六两,百日体轻而健行。〔时珍曰〕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,复云久服轻身,面生光,能行水上。《典术》云:泽泻久服,令人身轻,日行五百里,走水上。一名泽芝。陶、苏皆以为信然。愚窃疑之。泽泻行水泻肾,久服且不可,又安有此神功耶?其谬可知。

  【附方】旧三,新四。

  酒风汗出方见麋衔下。

  水湿肿胀白术、泽泻各一两,为末,或为丸。每服三钱,茯苓汤下。《保命集》。

  冒暑霍乱小便不利,头运引饮。

  三白散:用泽泻、白术、白茯苓各三钱,水一盏,姜五片,灯心十茎,煎八分,温服。《局方》。

  支饮苦冒仲景泽泻汤:用泽泻五两,白术二两,水二升,煮一升,分二服。

  《深师方》:先以水二升,煮二物,取一升,又以水一升,煮泽泻取五合,合二汁分再服。病甚欲眩者,服之必瘥。

  肾脏风疮泽泻,皂荚水煮烂,焙研,炼蜜丸如梧子大。空心温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。《经验方》。

  疟后怪癥口鼻中气出,盘旋不散,凝如黑盖色,过十日渐至肩胸,与肉相连,坚胜金石,无由饮食。

  煎泽泻汤,日饮三盏,连服五日愈。《夏子益奇疾方》。

  叶

  【气味】咸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大风,乳汁不出,产难,强阴气。久服轻身。《别录》。

  壮水脏,通血脉。《大明》。

  实

  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风痹消渴,益肾气,强阴,补不足,除邪湿。久服面生光,令人无子。《别录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《别录》言泽泻叶及实,强阴气,久服令人无子;而《日华子》言泽泻催生,补女人血海,令人有子,似有不同。

  既云强阴,何以令人无子?既能催生,何以令人有子。

  盖泽泻同补药,能逐下焦湿热邪垢,邪气既去,阴强海净,谓之有子可也;若久服则肾气大泄,血海反寒,谓之无子可也。所以读书不可执一。

  【附录】酸恶〔《别录》有名未用曰〕主恶疮,去白虫。

  生水旁,状如泽泻。

  蔛草《唐本草》

  【释名】蔛菜恭。蔛荣。

  【集解】〔恭曰〕

  蔛菜所在有之,生水旁。

  叶圆,似泽泻而小。花青白色。

  亦堪蒸啖,江南人用蒸鱼食甚美。

  五六月采茎叶,暴干用。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暴热喘息,小儿丹肿。恭。

  羊蹄《本经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蓄《别录》秃菜弘景败毒菜《纲目》牛舌菜同羊蹄大黄《庚辛玉册》鬼目《本经》东方宿同连虫陆同水黄芹俗子名金荞麦〔弘景曰〕今人呼为秃菜,即蓄字音讹也。〔时珍曰〕羊蹄以根名,牛舌以叶形,名秃菜以治秃疮名也。

  《诗·小雅》云:言采其蓫。陆机注云:蓫即蓄字,今之羊蹄也。幽州人谓之蓫。根似长芦菔而茎赤。亦可瀹为茹,滑美。

  郑樵《通志》指蓫为《尔雅》之菲及蒉者,误矣。

  金荞麦以相似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羊蹄生陈留川泽。

  〔保升曰〕

  所在有之,生下湿地。

  春生苗,高者三四尺。叶狭长,颇似莴苣而色深。茎节间紫赤。开青白花成穗,结子三棱,夏中即枯。根似牛蒡而坚实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叶如菜中菠薐,但无歧而色差青白,叶厚,花与子亦相似。

  叶可洁擦■〈石俞〉石。

  子名金荞麦,烧炼家用以制铅、汞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近水及湿地极多。

  叶长尺余,似牛舌之形,不似菠薐。入夏起薹,开花结子,花叶一色。

  夏至即枯,秋深即生,凌冬不死。根长近尺,赤黄色,如大黄胡萝卜形。根

  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

  〔恭曰〕辛、苦,有小毒。

  〔时珍曰〕能制三黄、砒石、丹砂、水银。

  【主治】头秃疥瘙,除热,女子阴蚀。《本经》。浸淫疽痔,杀虫。

  《别录》。疗蛊毒。恭。治癣,杀一切虫。醋磨,贴肿毒。《大明》。捣汁二三匙,入水半盏煎之,空腹温服,治产后风秘,殊验。宗奭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震亨’曰〕羊蹄根属水,走血分。

  〔颂曰〕新采者,磨醋涂癣速效。亦煎作丸服。

  采根不限多少,捣绞汁一大升,白蜜半升,同熬如稠饧,更用防风末六两,搜和令可丸,丸如梧子大。用栝楼、甘草煎酒下三二十丸,日二三服。

  【附方】旧六,新七。

  大便卒结羊蹄根一两,水一大盏,煎六分,温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肠风下血败毒菜根洗切,用连皮老姜各半盏,同炒赤,以无灰酒淬之,碗盖少顷,去滓,任意饮。《永类方》。

  喉痹不语羊蹄独根者,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,以三年醋研如泥,生布拭喉外令赤,涂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面上紫块如钱大,或满面俱有。

  野大黄四两取汁,穿山甲十片烧存性,川椒末五钱,生姜四两取汁和研,生绢包擦。如干,入醋润湿。数次如初,累效。陆氏《积德堂方》。

  疬疡风驳羊蹄草根,于生铁上磨好醋,旋旋刮涂。入硫黄少许,更妙。日日用之。《圣惠》。

  汗斑癜风羊蹄根二两,独科扫帚头一两,枯矾五钱,轻粉一钱,生姜半两,同杵如泥。以汤澡浴,用手抓患处起粗皮。以布包药,着力擦之。暖卧取汗,即愈也。乃盐山刘氏方,比用硫黄者更妙。蔺氏《经验方》。

  头风白屑羊蹄草根曝干杵末,同羊胆汁涂之,永除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头上白秃独根羊蹄,勿见妇女、鸡犬、风日,以陈醋研如泥,生布擦赤傅之,日一次。《肘后》。

  癣久不瘥《简要济众方》用羊蹄根杵绞汁,入轻粉少许,和如膏,涂之。三五次即愈。

  《永类方》治癣经年者。败毒菜根独生者,即羊蹄根,捣三钱,入川百药煎二钱,白梅肉擂匀,以井华水一盏,滤汁澄清。天明空心服之。不宜食热物。其滓抓破擦之。三次即愈。

  《千金方》:治细癣。用羊蹄根五升,桑柴灰汁煮三五沸,取汁洗之。仍以羊蹄汁和矾末涂之。

  漏瘤湿癣浸淫日广,痒不可忍,愈后复发,出黄水。

  羊蹄根捣,和大醋,洗净涂上,一时以冷水洗之,日一次。《千金翼》。

  疥疮有虫羊蹄根捣,和猪脂,入盐少许,日涂之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叶

  【气味】甘,滑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小儿疳虫,杀胡夷鱼、鲑鱼、檀胡鱼毒,作菜。多食,滑大腑。《大明》。〔时珍曰〕胡夷、鲑鱼皆河豚名。檀胡未详。作菜,

  止痒。不宜多食,令人下气。诜。连根烂蒸一碗食,治肠痔泻血甚效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旧一。

  悬壅舌肿咽生息肉。

  羊蹄草煮汁,热含,冷即吐之。《圣惠》。

  实

  【气味】苦,涩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赤白杂痢。恭。妇人血气。时珍。

  酸模《日华》

  【释名】山羊蹄《纲目》山大黄《拾遗》蕵芜《尔雅》酸母《纲目》■〈艹修〉同当药〔时珍曰〕蕵芜乃酸模之音转,酸模又酸母之转,皆以味而名,与三叶酸母草同名。

  掌禹锡以芜为蔓菁菜,误矣。

  【集解】〔弘景曰〕

  一种极似羊蹄而味酸,呼为酸模,亦疗疥也。

  〔大明曰〕

  所在有之,生山冈上。

  状似羊蹄叶而小黄。茎叶俱细。节间生子,若茺蔚子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即是山大黄,一名当药。

  其叶酸美,人亦采食其英。

  《尔雅》:须,蕵芜。郭璞注云:似羊蹄而叶细,味酸可食。

  一名■〈艹修〉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平地亦有。

  根叶花形亦同羊蹄,但叶小味酸为异。其根赤黄色。

  连根叶取汁炼霜,可制雄、汞。

  【气味】酸,寒,无毒。

  〔时珍曰〕叶酸,根微苦。

  【主治】暴热腹胀,生捣汁服,当下利。杀皮肤小虫。藏器。治疥。弘景。疗痢乃佳。保升。去汗斑,同紫萍捣擦,数日即没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。

  瘭疽毒疮肉中忽生黯子如粟豆,大者如梅李,或赤或黑,或青或白,其中有核,核有深根,应心。肿泡紫黑色,能烂筋骨,毒入脏腑杀人。

  宜灸黯上百壮。以酸模叶薄其四面,防其长也。内服葵根汁,其毒自愈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【附录】牛舌实〔《别录》有名未用曰〕味咸,温,无毒。

  主轻身益气。

  生水中泽旁。

  实大,叶长尺。

  五月采实。

  一名豕首。

  〔器曰〕今东土人呼田水中大叶如牛耳者,为牛耳菜。

  〔时珍曰〕今人呼羊蹄为牛舌菜,恐羊蹄是根,此是其实。否则是羊蹄之生水中者也。

  麕舌〔《别录》曰〕味辛,微温,无毒。

  主霍乱腹痛,吐逆心烦。

  生水中。

  五月采之。

  〔弘景曰〕生小小水中。

  今人五月五日采干,以治霍乱甚良。

  龙舌草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
  龙舌生南方池泽湖泊中。

  叶如大叶菘菜及苤苜状。根生水底,抽茎出水,开白花。根似胡萝卜根而香,杵汁能软鹅鸭卵,方家用煮丹砂,煅白矾,制三黄。

  【气味】甘,咸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痈疽,汤火灼伤,捣涂之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。

  乳痈肿毒龙舌草、忍冬藤研烂,蜜和傅之。《多能鄙事》。

  菖蒲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昌阳《别录》尧韭水剑草〔时珍曰〕菖蒲,乃蒲类之昌盛者,故曰菖蒲。又《吕氏春秋》云:冬至后五十七日,菖始生。菖者百草之先生者,于是始耕。则菖蒲、昌阳又取此义也。

  《典术》云: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,感百阴之气为菖蒲。故曰尧韭。方士隐为水剑,因叶形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菖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。

  一寸九节者良。露根不可用。

  五月、十二月采根,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上洛郡属梁州,严道县在蜀郡,今乃处处有。生石碛上,穊节为好。在下湿地,大根者名昌阳,不堪服食。

  真菖蒲叶有脊,一如剑刃,四月、五月亦作小厘花也。

  东间溪泽又有名溪荪者,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,而叶正如蒲,无脊。

  俗人多呼此为石上菖蒲者,谬矣。

  此止主咳逆,断蚤虱,不入服食用。

  诗咏多云兰荪,正谓此也。

  〔大明曰〕

  菖蒲,石涧所生坚小,一寸九节者上。出宣州。

  二月、八月采。

  〔颂曰〕

  处处有之,而池州、戎州者佳。

  春生青叶,长一二尺许,其茎中心有脊,状如剑。无花实。今以五月五日收之。其根盘屈有节,状如马鞭大。一根旁引三四根,旁根节尤密,亦有一寸十二节者。采之初虚软,曝干方坚实。折之中心色微赤,嚼之辛香少滓。

  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,腊月移之尤易活。

  黔蜀蛮人常将随行,以治卒患心痛。

  其生蛮谷中者尤佳。人家移种者亦堪用,但干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。

  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。

  又有水菖蒲,生溪涧水泽中,不堪入药。

  今药肆所货,多以二种相杂,尤难辨也。

  〔‘承’曰〕

  今阳羡山中水石间者,其叶逆水而生,根须络石,略无少泥土,根叶极紧细,一寸不啻九节,入药极佳。

  二浙人家,以瓦石器种之,旦暮易水则茂,水浊及有泥滓则萎。

  近方多用石菖蒲,必此类也。

  其池泽所生,肥大节疏粗慢,恐不可入药。唯可作果盘,气味不烈而和淡尔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菖蒲凡五种:生于池泽,蒲叶肥,根高二三尺者,泥菖蒲,白菖也;生于溪涧,蒲叶瘦,根高二三尺者,水菖蒲,溪荪也;生于水石之间,叶有剑脊,瘦根密节,高尺余者,石菖蒲也;人家以砂栽之一年,至春剪洗,愈剪愈细,高四五寸,叶如韭,根如匙柄粗者,亦石菖蒲也;甚则根长二三分,叶长寸许,谓之钱蒲是矣。

  服食入药须用二种石菖蒲,余皆不堪。

  此草新旧相代,四时常青。

  《罗浮山记》言:山中菖蒲一寸二十节。

  《抱朴子》言:服食以一寸九节紫花者尤善。

  苏颂言:无花实。然今菖蒲,二三月间抽茎开细黄花成穗,而昔人言菖蒲难得见花,非无花也。

  《应劭风俗通》云:菖蒲放花,人得食之长年。是矣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,勿用泥菖、夏菖二件,如竹根鞭,形黑、气秽味腥。

  惟石上生者,根条嫩黄,紧硬节稠,一寸九节者,是真也。采得以铜刀刮去黄黑硬节皮一重,以嫩桑枝条相拌蒸熟,暴干锉用。〔时珍曰〕服食须如上法制。若常用,但去毛微炒耳。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

  〔权曰〕苦、辛,平。

  〔之才曰〕秦皮、秦艽为之使。恶地胆、麻黄。

  〔大明曰〕忌饴糖、羊肉。

  勿犯铁器,令人吐逆。

  【主治】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开心孔,补五脏,通九窍,明耳目,出音声。主耳聋痈疮,温肠胃,止小便利。久服轻身,不忘不迷惑,延年。益心智,高志不老。《本经》。四肢湿痹,不得屈伸,小儿温疟,身积热不解,可作浴汤。《别录》。治耳鸣头风泪下,鬼气,杀诸虫,恶疮疥瘙。甄权。除风下气,丈夫水脏,女人血海冷败,多忘,除烦闷,止心腹痛,霍乱转筋,及耳痛者,作末炒,乘热裹罯甚验。《大明》。心积伏梁。好古。治中恶卒死,客忤癫痫,下血崩中,安胎漏,散痈肿。捣汁服,解巴豆、大戟毒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颂曰〕古方有单服菖蒲法。蜀人治心腹冷气■〈扌刍〉痛者,取一二寸捶碎,同吴茱萸煎汤饮之。亦将随行,卒患心痛,嚼一二寸,热汤或酒送下,亦效。

  〔时珍曰〕国初周颠仙对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饮水。问其故。

  云服之无腹痛之疾。高皇御制碑中载之。菖蒲气温味辛,乃手少阴、足厥阴之药。心气不足者用之,虚则补其母也。肝苦急以辛补之,是矣。

  《道藏经》有《菖蒲传》一卷,其语粗陋。今略节其要云:菖蒲者,水草之精英,神仙之灵药也。

  其法采紧小似鱼鳞者一斤,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,刮去皮切,暴干捣筛,以糯米粥和匀,更入熟蜜搜和,丸如梧子大,稀葛袋盛,置当风处令干。每旦酒、饮任下三十丸,临卧更服三十丸。

  服至一月,消食;二月,痰除;服至五年,骨髓充,颜色泽,白发黑,落齿更生。

  其药以五德配五行:叶青,花赤,节白,心黄,根黑。

  能治一切诸风,手足顽痹,瘫缓不遂,五劳七伤,填血补脑,坚骨髓,长精神,润五脏,裨六腑,开胃口,和血脉,益口齿,明耳目,泽皮肤,去寒热,除三尸九虫,天行时疾,瘴疫瘦病,泻痢痔漏,妇人带下,产后血运。并以酒服。

  河内叶敬母中风,服之一年而百病愈。

  寇天师服之得道,至今庙前犹生菖蒲。

  郑鱼、曾原等,皆以服此得道也。

  又按葛洪《抱朴子》云:韩众服菖蒲十三年,身上生毛,冬袒不寒,日记万言。

  商丘子不娶,惟食菖蒲根,不饥不老,不知所终。

  《神仙传》云:咸阳王典食菖蒲得长生。

  安期生采一寸九节菖蒲服,仙去。

  又按《臞仙神隐书》云: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,夜间观书,则收烟无害目之患。或置星露之下,至旦取叶尖露水洗目,大能明视,久则白昼见星。端午日以酒服,尤妙。

  苏东坡云:凡草生石上,必须微土以附其根。惟石菖蒲濯去泥土,渍以清水,置盆中,可数十年不枯。节叶坚瘦,根须连络,苍然于几案间,久更可喜。其延年轻身之功,既非昌阳可比;至于忍寒淡泊,不待泥土而生,又岂昌阳所能仿佛哉。〔杨士瀛曰〕下痢禁口,虽是脾虚,亦热气闭隔心胸所致。俗用木香失之温,用山药失之闭。惟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,粳米饮调下。或用参、苓、石莲肉,少入菖蒲服。胸次一开,自然思食。

  【附方】旧九,新一十八。

  服食法甲子日,取菖蒲一寸九节者,阴干百日,为末。每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久服耳目聪明,益智不忘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健忘益智七月七日,取菖蒲为末,酒服方寸匕,饮酒不醉,好事者服而验之。久服聪明。忌铁器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三十六风有不治者,服之悉效。

  菖蒲薄切日干三斤,盛以绢袋,玄水一斛,即清酒也,悬浸之,密封一百日,视之如菜绿色,以一斗熟黍米纳中,封十四日,取出日饮。《夏禹神仙经》。

  癫痫风疾九节菖蒲不闻鸡犬声者,去毛,木臼捣末。以黑豮猪心一个批开,砂罐煮汤。调服三钱,日一服。《医学正传》。

  尸厥魇死尸厥之病,卒死脉犹动,听其耳中如微语声,股间暖者,是也。魇死之病,卧忽不寤。

  勿以火照,但痛啮其踵及足拇趾甲际,唾其面即苏。仍以菖蒲末吹鼻中,桂末纳舌下,并以菖蒲根汁灌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卒中客忤菖蒲生根捣汁灌之,立差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除一切恶端午日,切菖蒲渍酒饮之。或加雄黄少许。《洞天保生录》。

  喉痹肿痛菖蒲根嚼汁,烧铁秤锤淬酒一杯,饮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霍乱胀痛生菖蒲锉四两,水和捣汁,分温四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诸积鼓胀食积气积血积之类。

  石菖蒲八两锉,斑蝥四两去翅足,同炒黄,去斑蝥不用。以布袋盛,拽去蝥末,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温白汤下。治肿胀尤妙。或入香附末二钱。《奇效方》。

  肺损吐血九节菖蒲末、白面等分。每服三钱,新汲水下,一日一服。《圣济录》。

  解一切毒石菖蒲、白矾等分,为末,新汲水下。《事林广记》。

  赤白带下石菖蒲、破故纸等分,炒为末。每服二钱,更以菖蒲浸酒调服,日一。《妇人良方》。

  胎动半产卒动不安,或腰痛胎转抢心,下血不止,或日月未足而欲产。

  并以菖蒲根捣汁一二升服之。《千金》。

  产后崩中下血不止。

  菖蒲一两半,酒二盏,煎取一盏,去滓分三服,食前温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耳卒聋闭菖蒲根一寸,巴豆一粒去心,同捣作七丸。绵裹一丸,塞耳,日一换。

  一方不用巴豆,用蓖麻仁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病后耳聋生菖蒲汁滴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蚤虱入耳菖蒲末炒热,袋盛,枕之即愈。《圣济录》。

  诸般赤眼攀睛云翳。

  菖蒲擂自然汁,文武火熬作膏,日点之效。《圣济录》。

  眼睑挑针独生菖蒲根,同盐研傅。《寿域神方》。

  飞丝入目石菖蒲捶碎。左目塞右鼻,右目塞左鼻。百发百中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头疮不瘥菖蒲末,油调傅之,日三、夜二次。《法天生意》。

  痈疽发背生菖蒲捣贴之。疮干者,为末,水调涂之。《孙用和秘宝方》。

  露岐便毒生菖蒲根捣傅之。《证治要诀》。

  热毒湿疮〔宗奭曰〕有人遍身生疮,痛而不痒,手足尤甚,粘着衣被,晓夕不得睡。有人教以菖蒲三斗,日干为末,布席上卧之,仍以衣被覆之。既不粘衣,又复得睡,不五七日,其疮如失。

  后以治人,应手神验。《本草衍义》。

  风癣有虫菖蒲末五斤,以酒三升渍,釜中蒸之,使味出。先绝酒一日,每服一升或半升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阴汗湿痒石菖蒲、蛇床子等分,为末。日搽二三次。《济急仙方》。

  叶

  【主治】洗疥、大风疮。时珍。

  白昌《别录》有名未用

  【释名】水昌蒲《别录》水宿《别录》茎蒲《别录》昌阳《拾遗》溪荪《拾遗》兰荪弘景。

  〔时珍曰〕此即今池泽所生菖蒲,叶无剑脊,根肥白而节疏慢,故谓之白昌。古人以根为菹食,谓之昌本,亦曰昌■〈蜀欠〉,文王好食之。其生溪涧者,名溪荪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白昌十月采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即今之溪荪也。一名昌阳。生水畔。人亦呼为菖蒲。

  与石上菖蒲都别。根大而臭,色正白。

  〔颂曰〕

  水菖蒲,生溪涧水泽中甚多,失水则枯。叶似石菖,但中心无脊。

  其根干后,轻虚多滓,不堪入药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此有二种:一种根大而肥白节疏者,白昌也,俗谓之泥菖蒲;一种根瘦而赤节稍密者,溪荪也,俗谓之水菖蒲。叶俱无剑脊。

  溪荪气味胜似白昌,并可杀虫,不堪服食。

  【气味】甘,无毒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甘、辛,温,汁制雄黄、雌黄、砒石。

  【主治】食诸虫。《别录》。主风湿咳逆,去虫,断蚤虱。弘景。研末,油调,涂疥瘙。苏颂。

  香蒲《本经》上品

  蒲黄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甘蒲苏恭醮石《吴普》花上黄粉名蒲黄。

  〔恭曰〕香蒲即甘蒲,可作荐者。春初生,取白为菹,亦堪蒸食。

  山南人谓之香蒲,以菖蒲为臭蒲也。蒲黄即此蒲之花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香蒲生南海池泽。蒲黄生河东池泽,四月采之。

  〔颂曰〕

  香蒲,蒲黄苗也。

  处处有之,以泰州者为良。

  春初生嫩叶,未出水时,红白色茸茸然。

  取其中心入地白蒻,大如匕柄者,生啖之,甘脆。又以醋浸,如食笋,大美。

  《周礼》谓之蒲菹,今人罕有食之者。

  至夏抽梗于丛叶中,花抱梗端,如武士棒杵,故俚俗谓之蒲槌,亦曰蒲厘花。

  蒲黄,即花中蕊屑也。细若金粉,当欲开时便取之。

  市廛以蜜搜作果食货卖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蒲丛生水际,似莞而褊。有脊而柔,二三月苗。

  采其嫩根,瀹过作鮓,一宿可食。亦可炸食、蒸食及晒干磨粉作饼食。

  诗云:其蓛伊何,惟笋及蒲。是矣。

  八九月收叶以为席,亦可作扇,软滑而温。

  【正误】〔弘景曰〕香蒲方药不复用,人无采者,南海人亦不复识。江南贡菁茅,一名香茅,以供宗庙缩酒。或云是薰草,又云是燕麦,此蒲亦相类耳。〔恭曰〕

  陶氏所引菁茅,乃三脊茅也。香茅、燕麦、薰草,野俗皆识,都非香蒲类也。

  蒲蒻一名蒲笋《食物》蒲儿根《野菜谱》。

  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
  〔时珍曰〕寒。

  【主治】五脏心下邪气,口中烂臭,坚齿明目聪耳。久服轻身耐老。

  《本经》。去热燥,利小便。宁原。生啖,止消渴。汪颖。补中益气,和血脉。《正要》。捣汁服,治妊妇劳热烦躁,胎动下血。时珍。出《产乳》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。

  妒乳乳痈蒲黄草根捣封之,并煎汁饮及食之。昝殷《产宝》。

  热毒下痢蒲根二两,粟米二合,水煎服,日二次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蒲黄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。其二件全似,只是味跙及吐人。真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,蒸半日,却再焙干用之妙。〔大明曰〕破血消肿者,生用之;补血止血者,须炒用。

  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心腹膀胱寒热,利小便,止血,消瘀血。久服轻身益气力,延年神仙。《本经》。治痢血,鼻衄吐血,尿血泻血,利水道,通经脉,止女子崩中。甄权。妇人带下,月候不匀,血气心腹痛,妊妇下血坠胎,血运血癥,儿枕气痛,颠扑血闷,排脓疗疮,游风肿毒,下乳汁,止泄精。《大明》。凉血活血,止心腹诸痛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蒲黄,即蒲厘花上黄粉也。

  甚疗血。《仙经》亦用之。

  〔宗奭曰〕汴人初得,罗去滓,以水调为膏,擘为块。人多食之,以解心脏虚热,小儿尤嗜之。过月则燥,色味皆淡,须蜜水和。

  不可多食,令人自利,极能虚人。

  〔时珍曰〕蒲黄,手足厥阴血分药也,故能治血治痛。

  生则能行,熟则能止。

  与五灵脂同用,能治一切心腹诸痛,详见禽部寒号虫下。

  按:许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,不能出声。一老叟教以蒲黄频掺,比晓乃愈。

  又《芝隐方》云:宋度宗欲赏花,一夜忽舌肿满口。蔡御医用蒲黄、干姜末等分,干搽而愈。

  据此二说,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。

  盖舌乃心之外候,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,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十四,新十一。

  舌胀满口方见上。

  重舌生疮蒲黄傅之。不过三上瘥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肺热衄血蒲黄、青黛各一钱,新汲水服之。或去青黛,入油发灰等分,生地黄汁调下。《简便单方》。

  吐血唾血蒲黄末二两,每日温酒或冷水服三钱妙。《简要济众方》。

  老幼吐血蒲黄末,每服半钱,生地黄汁调下,量人加减。或入发灰等分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小便出血方同上。

  小便转胞以布包蒲黄裹腰肾,令头致地,数次取通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金疮出血闷绝。

  蒲黄半两,热酒灌下。危氏方。

  瘀血内漏蒲黄末二两,每服方寸匕,水调下,服尽止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肠痔出血蒲黄末方寸匕,水服之,日三服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小儿奶痔蒲黄末,空心温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《塞上方》。

  脱肛不收蒲黄和猪脂傅,日三五度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。

  蒲黄二钱,井华水服。同上。

  产妇催生蒲黄、地龙洗焙、陈橘皮等分,为末,另收。临时各抄一钱,新汲水调服,立产。此常亲用甚妙。唐慎微方。

  胞衣不下蒲黄二钱,井水服之。《集验方》。

  产后下血羸瘦迨死。

  蒲黄二两,水二升,煎八合,顿服。《产宝方》。

  产后血瘀蒲黄三两,水三升,煎一升,顿服。《梅师方》。

  儿枕血瘕蒲黄三钱,米饮服。《产宝》。

  产后烦闷蒲黄方寸匕,东流水服,极良。《产宝》。

  坠伤扑损瘀血在内,烦闷者。

  蒲黄末,空心温酒服三钱。《塞上方》。

  关节疼痛蒲黄八两,熟附子一两,为末。每服一钱,凉水下,日一。

  《肘后方》。

  阴下湿痒蒲黄末,傅三四度瘥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聤耳出脓蒲黄末掺之。《圣惠》。

  口耳大衄蒲黄、阿胶炙各半两。每用二钱,水一盏,生地黄汁一合,煎至六分,温服。急以帛系两乳,止乃已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,掺入。《简便方》。

  蒲黄滓〔大明曰〕蒲黄中筛出赤滓,名曰蒲萼也。

  【主治】炒用涩肠,止泻血、血痢妙。《大明》。

  菰《别录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茭草《说文》蒋草〔时珍曰〕按:许氏《说文》菰本作苽,从瓜谐声也。有米谓之彫菰,已见谷部菰米下。江南人呼菰为茭,以其根交结也。蒋义未详。

  【集解】〔保升曰〕

  菰根生水中,叶如蔗、荻,久则根盘而厚。

  夏月生菌堪啖,名菰菜。

  三年者,中心生白苔如藕状,似小儿臂而白软,中有黑脉,堪啖者,名菰首也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菰首小者,擘之内有黑灰如墨者,名乌郁,人亦食之。

  晋·张翰思吴中莼、菰,即此也。

  〔颂曰〕

  菰根,江湖陂泽中皆有之。生水中,叶如蒲、苇辈,刈以秣马甚肥。

  春末生白茅如笋,即菰菜也,又谓之茭白,生熟皆可啖,甜美。

  其中心如小儿臂者,名菰手。

  作菰首者,非矣。

  《尔雅》云:出隧,蘧蔬。注云:生菰草中,状似土菌,江东人啖之,甜滑。即此也。故南方人至今谓菌为菰,亦缘此义。

  其根亦如芦根,冷利更甚。

  二浙下泽处,菰草最多。

  其根相结而生,久则并土浮于水上,彼人谓之菰葑。

  刈去其叶,便可耕莳,又名葑田。

  其苗有茎梗者,谓之菰蒋草。

  至秋结实,乃雕胡米也。岁饥,人以当粮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菰乃蒲类。

  河朔边人,止以饲马作荐。

  八月开花如苇。

  结青子,合粟为粥食,甚济饥。

  杜甫所谓波漂菰米沉云黑者,是也。

  菰笋一名茭笋《日用》茭白《图经》菰菜同。

  【气味】甘,冷,滑,无毒。

  〔诜曰〕滑中,不可多食。〔颂曰〕菰之各类皆极冷,不可过食,甚不益人,惟服金石人相宜耳。

  【主治】利五脏邪气,酒齇面赤,白癞疬疡,目赤。热毒风气,卒心痛,可盐、醋煮食之。孟诜。去烦热,止渴,除目黄,利大小便,止热痢。杂鲫鱼为羹食,开胃口,解酒毒,压丹石毒发。藏器。

  菰手一名菰菜《日用》茭白《通志》茭粑俗名蘧蔬音毬■〈叟毛〉。

  【气味】甘,冷,滑,无毒。

  〔大明曰〕微毒。

  〔诜曰〕性滑,发冷气,令人下焦寒,伤阳道。

  禁蜜食,发痼疾。服巴豆人不可食。

  【主治】心胸中浮热风气,滋人齿。孟诜。煮食,止渴及小儿水痢。藏器。

  菰根

  【气味】甘,大寒,无毒。

  〔颂曰〕菰根亦如芦根,冷利更甚。

  【主治】肠胃痛热,消渴,止小便利。捣汁饮之。《别录》。烧灰,和鸡子白,涂火烧疮。藏器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。

  小儿风疮久不愈者。

  用菰蒋节烧研,傅之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毒蛇伤啮菰蒋草根烧灰,傅之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叶

  【主治】利五脏。《大明》。

  菰米见谷部。

  苦草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
  生湖泽中,长二三尺,状如茅、蒲之类。

  【气味】缺。

  【主治】妇人白带,煎汤服。又主好嗜干茶不已,面黄无力,为末,和炒脂麻不时干嚼之。时珍。

  水萍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水花《本经》水白《别录》水苏《别录》水廉《吴普》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水萍生雷泽池泽。

  三月采,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此是水中大萍,非今浮萍子。

  《药对》云:五月有花白色。

  即非今沟渠所生者,楚王渡江所得,乃斯实也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水萍有三种。

  大者曰蘋,叶圆,阔寸许。小萍子是沟渠间者。

  《本经》云水萍,应是小者。

  〔颂曰〕

  《尔雅》云:萍,蓱。其大者蘋。苏恭言有三种:大者曰蘋,中者曰荇,小者即水上浮萍。

  今医家鲜用大蘋,惟用浮萍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《本草》所用水萍,乃小浮萍,非大蘋也。陶、苏俱以大蘋注之,误矣。

  萍之与蘋,音虽相近,字却不同,形亦迥别,今厘正之,互见蘋下。

  浮萍处处池泽止水中甚多,季春始生。或云杨花所化。一叶经宿即生数叶。叶下有微须,即其根也。

  一种背面皆绿者。

  一种面青背紫赤若血者,谓之紫萍,入药为良,七月采之。

  淮南《万毕术》云:老血化为紫萍。恐自有此种,不尽然也。

  《小雅》: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者,乃蒿属。陆佃指为此萍,误矣。

  【修治】〔时珍曰〕紫背浮萍,七月采之,拣净,以竹筛摊晒,下置水一盆映之,即易干也。

  【气味】辛,寒,无毒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酸。

  【主治】暴热身痒,下水气,胜酒,长须发,止消渴。久服轻身。《本经》。下气。以沐浴,生毛发。《别录》。治热毒、风热、热狂,燲肿毒、汤火伤、风疹。《大明》。捣汁服,主水肿,利小便。为末,酒服方寸匕,治人中毒。为膏,傅面■〈黑干〉。藏器。主风湿麻痹,脚气,打扑伤损,目赤翳膜,口舌生疮,吐血衄血,癜风丹毒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震亨’曰〕浮萍发汗,胜于麻黄。

  〔颂曰〕俗医用治时行热病,亦堪发汗,甚有功。

  其方用浮萍一两,四月十五日采之,麻黄去根节,桂心,附子炮裂去脐皮,各半两,四物捣细筛。每服一钱,以水一中盏,生姜半分,煎至六分,和滓热服,汗出乃瘥。

  乃治恶疾疠疮遍身者,浓煮汁渍浴半日,多效。此方甚奇古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浮萍其性轻浮,入肺经,达皮肤,所以能发扬邪汗也。

  世传宋时东京开河,掘得石碑,梵书大篆一诗,无能晓者。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,乃是治中风方,名去风丹也。诗云:天生灵草无根干,不在山间不在岸。始因飞絮逐东风,泛梗青青飘水面。神仙一味去沉疴,采时须在七月半。选甚瘫风与大风,些小微风都不算。豆淋酒化服三丸,铁镤头上也出汗。

  其法:以紫色浮萍晒干为细末,炼蜜和丸弹子大。

  每服一粒,以豆淋酒化下。

  治左瘫右痪,三十六种风,偏正头风,口眼喎斜,大风癞风,一切无名风及脚气,并打扑伤折,及胎孕有伤。服过百粒,即为全人。

  此方,后人易名紫萍一粒丹。

  【附方】旧七,新十八。

  夹惊伤寒紫背浮萍一钱,犀角屑半钱,钓藤钩三七个,为末。

  每服半钱,蜜水调下,连进三服,出汗为度。《圣济录》。

  消渴饮水日至一石者。

  浮萍捣汁服之。

  又方:用干浮萍、栝楼根等分,为末,人乳汁和丸梧子大。空腹饮服二十丸。三年者,数日愈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小便不利膀胱水气流滞。

  浮萍日干为末。饮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《千金翼》。

  水气洪肿小便不利。

  浮萍日干为末。每服方寸匕,白汤下,日二服。

  《圣惠方》。

  霍乱心烦芦根炙一两半,水萍焙、人参、枇杷叶炙各一两。

  每服五钱,入薤白四寸,水煎温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吐血不止紫背浮萍焙半两,黄芪炙二钱半,为末。每服一钱,姜蜜水调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鼻衄不止浮萍末,吹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中水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,即是。

  以浮萍日干为末。饮服方寸匕良。姚僧坦《集验方》。

  大肠脱肛水圣散:用紫浮萍为末,干贴之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身上虚痒浮萍末一钱,以黄芩一钱同四物汤煎汤调下。《丹溪纂要》。

  风热瘾疹浮萍蒸过焙干,牛蒡子酒煮晒干炒,各一两,为末。

  每薄荷汤服一二钱,日二次。《古今录验》。

  风热丹毒浮萍捣汁,遍涂之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汗斑癜风端午日收紫背浮萍晒干。每以四两煎水浴,并以萍擦之。或入汉防己二钱亦可。《袖珍方》。

  少年面疱《圣惠方》:用浮萍日挼盦之,并饮汁少许。

  《普济方》:用紫背萍四两,防己一两,煎浓汁洗之。仍以萍于斑■〈黑干〉上热擦,日三五次。物虽微末,其功甚大,不可小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粉滓面■〈黑干〉沟渠小萍为末。日傅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大风疠疾浮萍草三月采,淘三五次,窨三五日,焙为末,不得见日。每服三钱,食前温酒下。常持观音圣号。

  忌猪、鱼、鸡、蒜。

  又方:七月七日,取紫背浮萍,日干为末。半升,入好消风散五两。每服五钱,水煎频饮,仍以煎汤洗浴之。《十便良方》。

  癍疮入目浮萍阴干为末,以生羊子肝半个,同水半盏煮熟,捣烂绞汁,调末服。甚者,不过一服;已伤者,十服见效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弩肉攀睛青萍少许,研烂,入片脑少许,贴眼上效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毒肿初起水中萍子草,捣傅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发背初起肿焮赤热。

  浮萍捣和鸡子清贴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杨梅疮癣水萍煎汁,浸洗半日。数日一作。《集简方》。

  烧烟去蚊五月取浮萍阴干用之。孙真人方。

  蘋《吴普本草》

  【释名】苤菜《拾遗》四叶菜《卮言》田字草〔时珍曰〕蘋本作薲。《左传》蘋苹蘩蕴藻之菜,可荐于鬼神,可羞于王公。则薲有宾之之义,故字从宾。其草四叶相合,中折十字,故俗呼为四叶菜、田字草、破铜钱,皆象形也。诸家《本草》皆以蘋注水萍,盖由蘋、萍二字,音相近也。

  按:韵书:蘋在真韵,蒲真切;萍在庚韵,蒲经切。切脚不同,为物亦异。今依《吴普本草》别出于此。

  【集解】〔普曰〕

  水萍一名水廉,生池泽水上。

  叶圆小,一茎一叶,根入水底,五月花白。

  三月采,日干之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水中大萍,五月有花白色,非沟渠所生之萍。

  楚王渡江所得,即斯实也。

  〔恭曰〕

  萍有三种:大者名蘋;中者名荇,叶皆相似而圆;其小者,即水上浮萍也。

  〔曰〕

  蘋叶圆,阔寸许。叶下有一点,如水沫。

  一名苤菜。

  曝干可入药用。

  小萍是沟渠间者。

  〔禹锡曰〕

  按:《尔雅》云:萍,蓱也。其大者曰蘋。又《诗》云:于以采蘋,于涧之滨。

  陆机注云:其粗大者谓之蘋,小者为萍。

  季春始生。

  可糁蒸为茹,又可以苦酒淹之按酒。

  今医家少用此蘋,惟用小萍耳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蘋乃四叶菜也。

  叶浮水面,根连水底。其茎细于莼、莕。其叶大如指顶,面青背紫,有细纹,颇似马蹄决明之叶,四叶合成,中折十字。

  夏秋开小白花,故称白蘋。

  其叶攒簇如萍,故《尔雅》谓大者为也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云:菜之美者,有昆仑之蘋。即此。

  《韩诗外传》谓浮者为薸。臞仙谓白花者为蘋,黄花者为莕,即金莲也。苏恭谓大者为蘋,小者为莕。杨慎卮言谓四叶菜为莕。‘陶弘景’谓楚王所得者为蘋。皆无一定之言。盖未深加体审,惟据纸上猜度而已。时珍一一采视,颇得其真云。其叶径一二寸,有一缺而形圆如马蹄者,莼也。

  似莼而稍尖长者,莕也。

  其花并有黄白二色。叶径四五寸如小荷叶而黄花,结实如小角黍者,萍蓬草也。

  楚王所得萍实,乃此萍之实也。

  四叶合成一叶,如田字形者,蘋也。如此分别,自然明白。

  又项氏言白蘋生水中,青蘋生陆地。

  按:今之田字草,有水陆二种。陆生者多在稻田沮洳之处,其叶四片合一,与白蘋一样。但茎生地上,高三四寸,不可食。

  方士取以煅硫结砂煮汞,谓之水田翁。

  项氏所谓青蘋,盖即此也。或以青蘋为水草,误矣。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滑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暴热,下水气,利小便。《吴普》。捣涂热疮。捣汁饮,治蛇伤毒入腹内。曝干,栝楼等分为末,人乳和丸服,止消渴。藏器。食之已劳。《山海经》。

  萍蓬草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水粟《纲目》水栗子〔时珍曰〕陈藏器《拾遗》萍蓬草,即今水粟也。

  其子如粟,如蓬子也。俗呼水粟包,又云水栗子,言其根味也。或作水笠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萍蓬草生南方池泽。

  叶大如荇。花亦黄,未开时状如算袋。其根如藕,饥年可以当谷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水粟三月出水。茎大如指,叶似荇叶而大,径四五寸,初生如荷叶。六七月开黄花,结实状如角黍,长二寸许,内有细子一包,如罂粟。泽农采之,洗擦去皮,蒸曝,舂取米,作粥饭食之。

  其根大如栗,亦如鸡头子根,俭年人亦食之,作藕香,味如栗子。

  昔楚王渡江得萍实,大如斗,赤如日,食之甜如蜜者,盖此类也。

  若水萍,安得有实耶。

  三四月采茎叶取汁,煮硫黄能拒火。

  又段公路《北户录》有睡莲,亦此类也。

  其叶如荇而大。其花布叶数重,当夏昼开花,夜缩入水,昼复出也。

  子

  【气味】甘,涩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助脾厚肠,令人不饥。时珍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煮食,补虚,益气力。久食,不饥,厚肠胃。藏器。

  莕菜《唐本草》

  【释名】凫葵《唐本》水葵《马融传》水镜草《土宿本草》靥子菜《野菜谱》金莲子接余〔时珍曰〕按:《尔雅》云:莕,接余也。其叶苻。则凫葵当作苻葵,古文通用耳。或云,凫喜食之,故称凫葵,亦通。其性滑如葵,其叶颇似莕,故曰葵,曰莕。

  《诗经》作荇,俗呼荇丝菜。池人谓之莕公须,淮人谓之靥子菜,江东谓之金莲子。许氏《说文》谓之■〈艹挛〉,音恋。《楚辞》谓之屏风,云紫茎屏风文绿波,是矣。

  【集解】凫葵即莕菜也。

  生水中。

  〔颂曰〕

  处处池泽有之。

  叶似莼而茎涩,根甚长,花黄色。

  郭璞注《尔雅》云:丛生水中。叶圆在茎端,长短随水深浅。

  江东人食之。

  陆机《诗疏》云:荇茎白,而叶紫赤色,正圆,径寸余,浮在水上。根在水底,大如钗股,上青下白,可以按酒。用苦酒浸其白茎,肥美。

  今人不食,医方亦鲜用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莕与莼,一类二种也。

  并根连水底,叶浮水上。其叶似马蹄而圆者,莼也;叶似莼而微尖长者,莕也。

  夏月俱开黄花,亦有白花者。结实大如棠梨,中有细子。

  按:宁献王《庚辛玉册》云:凫葵,黄花者是莕菜,白花者是白蘋,即水镜草,一种泡子名水鳖。

  虽有数种,其用一也。其茎叶根花,并可伏硫,煮砂,制矾。

  此以花色分别蘋、莕,似亦未稳。详见蘋下。

  【正误】〔恭曰〕凫葵,南人名猪莼,堪食,有名未用条中载也。〔志曰〕凫葵即莕菜,叶似莼,根极长。江南人多食之。今云是猪莼,误矣。今以春夏细长肥滑者为丝莼,至冬粗短者为猪莼,亦呼为龟莼,与凫葵殊不相似也。而有名未用类,即无凫葵、猪莼之名,盖后人删去也。〔时珍曰〕杨慎卮言以四叶菜为莕者,亦非也。

  四叶菜乃蘋也。

  【气味】甘,冷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消渴,去热淋,利小便。《唐本》。捣汁服,疗寒热。《开宝》。捣傅诸肿毒,火丹游肿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四。

  一切痈疽及疮疖。

  用莕丝菜或根,马蹄草茎或子,即莼也,各取半碗,同苎麻根五寸去皮,以石器捣烂,傅毒四围。春夏秋日换四五次,冬换二三次,换时以荠水洗之,甚效。《保生余录》。

  谷道生疮荇叶捣烂,绵裹纳之下部,日三次。《范汪方》。

  毒蛇螫伤牙入肉中,痛不可堪者。

  勿令人知,私以荇叶覆其上穿,以物包之,一时折牙自出也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点眼去翳莕丝菜根一钱半,捣烂,即叶如马蹄开黄花者,川楝子十五个,胆矾七分,石决明五钱,皂荚一两,海螵蛸二钱,各为末,同菜根,以水一钟浸二宿,去滓。一日点数次,七日见效也。《孙氏集效方》。

  莼《别录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茆卯、柳二音。水葵《诗疏》露葵《纲目》马蹄草〔时珍曰〕蓴字本作莼,从纯。纯乃丝名,其茎似之故也。《齐民要术》云:莼性纯而易生。种以浅深为候,水深则茎肥而叶少,水浅则茎瘦而叶多。其性逐水而滑,故谓之莼菜,并得葵名。《颜之推家训》云:蔡朗父讳纯,改莼为露葵。北人不知,以绿葵为之。《诗》云:薄采其茆,即莼也。或讳其名,谓之锦带。

  【集解】〔保升曰〕

  莼叶似凫葵,浮在水上。

  采茎堪啖。

  花黄白色,子紫色。

  三月至八月,茎细如钗股,黄赤色,短长随水深浅,名为丝莼,味甜体软。

  九月至十月渐粗硬。十一月萌在泥中,粗短,名瑰莼,味苦体涩。

  人惟取汁作羹,犹胜杂菜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莼生南方湖泽中,惟吴越人善食之。

  叶如荇菜而差圆,形似马蹄。其茎紫色,大如箸,柔滑可羹。夏月开黄花。结实青紫色,大如棠梨,中有细子。

  春夏嫩茎未叶者名稚莼,稚者小也。

  叶稍舒长者名丝莼,其茎如丝也。

  至秋老则名葵莼,或作猪莼,言可饲猪也。

  又讹为瑰蓴、龟莼焉。

  余见凫葵下。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
  〔藏器曰〕莼虽水草,而性热拥。

  〔诜曰〕莼虽冷补,热食及多食亦拥气不下,甚损人胃及齿,令人颜色恶,损毛发。和醋食,令人骨痿。

  〔李廷飞曰〕多食性滑发痔。七月有虫着上,食之令人霍乱。

  【主治】消渴热痹。《别录》。和鲫鱼作羹食,下气止呕。多食,压丹石。补大小肠虚气,不宜过多。孟诜。治热疸,厚肠胃,安下焦,逐水,解百药毒并蛊气。《大明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莼性冷而补,下气。

  杂鳢鱼羹食,亦逐水。

  而性滑,服食家不可多用。

  〔恭曰〕莼久食大宜人。

  合鲋鱼作羹食,主胃弱不下食者,至效。

  又宜老人,应入上品。故张翰临秋风思吴中之鲈鱼莼羹也。

  〔藏器曰〕莼体滑,常食发气,令关节急,嗜睡。

  《脚气论》中令人食之,此误极深也。

  温病后脾弱不能磨化,食者多死。

  予所居近湖,湖中有莼、藕。年中疫甚,饥人取莼食之,虽病瘥者亦死。至秋大旱,人多血痢,湖中水竭,掘藕食之,阖境无他。莼、藕之功,于斯见矣。

  【附方】新三。

  一切痈疽马蹄草即莼菜,春夏用茎,冬月用子,就于根侧寻取,捣烂傅之。未成即消,已成即毒散。用叶亦可。《保生余录》。

  头上恶疮以黄泥包豆豉煨熟,取出为末,以莼菜汁调傅之。《保幼大全》。

  数种疔疮马蹄草又名缺盆草、大青叶、臭紫草各等分,擂烂,以酒一碗浸之,去滓温服,三服立愈。《经验良方》。

  水藻《纲目》

  【释名】〔时珍曰〕藻乃水草之有文者,洁净如澡浴,故谓之藻。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藻生水中,处处有之。

  《周南·诗》云:于以采藻,于沼于沚,于彼行潦,是也。

  陆机注云:藻生水底,有二种:一种叶如鸡苏,茎如箸,长四五尺;一种叶如蓬蒿,茎如钗股,谓之聚藻。

  二藻皆可食,熟挼去腥气,米面糁蒸为茹,甚滑美。荆扬人饥荒以当谷食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马藻生水中,如马齿相连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藻有二种,水中甚多。

  水藻,叶长二三寸,两两对生,即马藻也;聚藻,叶细如丝及鱼鳃状,节节连生,即水蕴也,俗名鳃草,又名牛尾蕴,是矣。

  《尔雅》云:莙,牛藻也。

  郭璞注云:细叶蓬茸,如丝可爱,一节长数寸,长者二三十节,即蕴也。

  二藻皆可食,入药以马藻为胜。

  《左传》云:蘋蘩蕴藻之菜,即此。

  【气味】甘,大寒,滑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去暴热热痢,止渴,捣汁服之。小儿赤白游疹,火焱热疮,捣烂封之。藏器。

  【发明】〔思邈曰〕凡天下极冷,无过藻菜。

  但有患热毒肿并丹毒者,取渠中藻菜切捣傅之,厚三分,干即易,其效无比。

  海藻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■〈〉音单,出《尔雅》,《别录》作藫。落首《本经》海萝《尔雅注》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海藻生东海池泽,七月七日采,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生海岛上,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,叶大都似藻叶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此有二种:马尾藻生浅水中,如短马尾细,黑色,用之当浸去咸味;大叶藻生深海中及新罗,叶如水藻而大。

  海人以绳系腰没水取之。五月以后,有大鱼伤人,不可取也。

  《尔雅》云,纶似纶,组似组,东海有之,正为二藻也。

  〔颂曰〕

  此即水藻生于海中者,今登、莱诸州有之。

  陶隐居引《尔雅》纶、组注昆布,谓昆布似组,青苔、紫菜似纶;而陈藏器以纶、组为二藻。陶说似近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海藻近海诸地采取,亦作海菜,乃立名目,货之四方云。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须用生乌豆,并紫背天葵,三件同蒸伏时,日干用。

  〔时珍曰〕近人但洗净咸味,焙干用。

  【气味】苦、咸,寒,无毒。

  〔权曰〕咸,有小毒。

  〔之才曰〕反甘草。

  〔时珍曰〕按:东垣李氏治瘰疬马刀,散肿溃坚汤,海藻、甘草两用之。

  盖以坚积之病,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,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。

  【主治】瘿瘤结气,散颈下硬核痛,痈肿癥瘕坚气,腹中上下雷鸣,下十二水肿。《本经》。疗皮间积聚暴■〈疒贵〉,瘤气结热,利小便。《别录》。辟百邪鬼魅,治气急心下满,疝气下坠,疼痛卵肿,去腹中幽幽作声。甄权。治奔豚气脚气,水气浮肿,宿食不消,五膈痰壅。李珣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海藻气味俱厚,纯阴,沉也。

  治瘿瘤马刀诸疮,坚而不溃者。

  经云:咸能软坚。

  营气不从,外为浮肿。随各引经药治之,肿无不消。

  〔成无己曰〕咸味涌泄。故海藻之咸,以泄水气也。

  〔诜曰〕海藻起男子阴,消男子■〈疒贵〉疾,宜常食之。

  南方人多食,北方人效之,倍生诸疾,更不宜矣。

  〔时珍曰〕海藻咸能润下,寒能泄热引水,故能消瘿瘤结核,阴■〈疒贵〉坚聚,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,使邪气自小便出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二。

  海藻酒治瘿气。

  用海藻一斤,绢袋盛之,以清酒二升浸之,春夏二日,秋冬三日。每服两合,日三。酒尽再作。其滓曝干为末。每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不过两剂即瘥。《范汪方》。

  瘿气初起海藻一两,黄连二两,为末。时时舐咽。先断一切厚味。《丹溪方》。

  项下瘰疬如梅李状。

  宜连服前方海藻酒消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蛇盘瘰疬头项交接者。

  海藻菜以荞面炒过,白僵蚕炒,等分为末,以白梅泡汤和丸梧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米饮下,必泄出毒气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海蕴温、緼、酝三音。

  《拾遗》校正:自草部移入此。

  【释名】〔时珍曰〕緼,乱丝也。其叶似之,故名。

  【气味】咸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瘿瘤结气在喉间,下水。藏器。主水阴。苏颂。

  海带宋《嘉祐》

  【集解】〔禹锡曰〕

  海带出东海水中石上,似海藻而粗,柔韧而长。

  今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。

  医家用以下水,胜于海藻、昆布。

  【气味】咸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催生,治妇人病,及疗风下水。《嘉祐》。治水病瘿瘤,功同海藻。时珍。

  昆布《别录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纶布〔时珍曰〕按:《吴普本草》,纶布一名昆布,则《尔雅》所谓纶似纶,东海有之者,即昆布也。纶音关,青丝绶也,讹而为昆耳。‘陶弘景’以纶为青苔、紫菜辈,谓组为昆布;陈藏器又谓纶、组是二种藻。不同如此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昆布生东海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今惟出高丽。

  绳把索之如卷麻,作黄黑色,柔韧可食。

  《尔雅》云:纶似纶,组似组,东海有之。

  今青苔、紫菜皆似纶,而昆布亦似组,恐即是也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昆布生南海,叶如手,大似薄苇,紫赤色。

  其细叶者,海藻也。

  〔曰〕

  其草顺流而生。

  出新罗者叶细,黄黑色。

  胡人搓之为索,阴干,从舶上来中国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昆布生登、莱者,搓如绳索之状。

  出闽、浙者,大叶似菜。

  盖海中诸菜性味相近,主疗一致。虽稍有不同,亦无大异也。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昆布,每一斤,用甑箅大小十个,同锉细,以东流水煮之,从巳至亥,待咸味去,乃晒焙用。

  【气味】咸,寒,滑,无毒。

  〔普曰〕酸、咸,寒,无毒。〔权曰〕温,有小毒。

  【主治】十二种水肿,瘿瘤聚结气,瘘疮。《别录》。破积聚。思邈。

  治阴■〈匿虫〉肿,含之咽汁。藏器。利水道,去面肿,治恶疮鼠瘘。甄权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杲’曰〕咸能软坚,故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,此海藻同功。

  〔诜曰〕昆布下气,久服瘦人,无此疾者不可食。

  海岛之人爱食之,为无好菜,只食此物,服久相习,病亦不生,遂传说其功于北人。北人食之皆生病,是水土不宜耳。

  凡是海中菜,皆损人,不可多食。

  【附方】旧四。

  昆布臛治膀胱结气,急宜下气。

  用高丽昆布一斤,白米泔浸一宿,洗去咸味。以水一斛,煮熟劈细。入葱白一握,寸断之。更煮极烂,乃下盐酢豉糁姜橘椒末调和食之。仍宜食粱米、粳米饭。极能下气。无所忌。海藻亦可依此法作之。《广济方》。

  瘿气结核癗癗肿硬。

  以昆布一两,洗去咸,晒干为散。每以一钱绵裹,好醋中浸过,含之咽津,味尽再易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项下五瘿方同上。

  项下卒肿其囊渐大,欲成瘿者。

  昆布、海藻等分,为末,蜜丸杏核大。时时含之,咽汁。《外台》。

  越王余算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〔珣曰〕

  越王余算生南海水中,如竹算子,长尺许。

  刘敬叔《异苑》云:昔晋安越王渡南海,将黑角白骨作算筹,其有余者,弃于水中而生此。故叶白者似骨,黑者似角,遂名之。

  相传可食。

  【气味】咸,温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水肿浮气结聚,宿滞不消,腹中虚鸣,并煮服之。李珣。

  【附录】沙箸〔时珍曰〕按:刘恂《岭表录异》有沙箸,似是余算之类,今附于此。

  云:海岸沙中生沙箸,春吐苗,其心若骨,白而且劲,可为酒筹。

  凡欲采者,须轻步向前拔之。不然,闻行声遽缩入沙中,不可得也。

  (附录一节原在集解下,今移于此。)石帆《日华》

  【集解】〔弘景曰〕

  石帆状如柏,水松状如松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石帆生海底,高尺余。根如漆色,至梢上渐软,作交罗纹。

  〔大明曰〕

  石帆紫色,梗大者如箸,见风渐硬,色如漆,人以饰作珊瑚装。

  〔颂曰〕

  左思《吴都赋》:草则石帆、水松。

  刘渊林注云:石帆生海屿石上,草类也。

  无叶,高尺许,其花离楼相贯连。若死则浮水中,人于海边得之,稀有见其生者。

  【气味】甜、咸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石淋。弘景。煮汁服,主妇人血结月闭。藏器。

  水松《纲目》(原缺,郑金生注)